English

公众急救意识亟待提高

1999-06-22 来源:光明日报 解放军总医院神经科 冯涛 我有话说

从整个社会而言,人们在日常活动中突然发作疾病或遇到天灾人祸身体受到伤害的可能始终存在。一旦不幸事件发生后能否得到及时有效的紧急救治至关重要。在国际性的大城市中,医疗急救的水平已成为衡量城市生活水准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要想提高城市急救的成功率和有效率,首先就需要提高公众的急救意识和对急救知识、技能的了解和运用。但近期的一些调查资料表明公众急救意识的现状不容乐观。

最近上海医疗救护中心对上海地区10800人进行公众急救意识调查,结果:(一)知道“120”急救电话的公众只占调查总人数的一半;在公共场所中乘客(地铁)、顾客(菜市场)和游客(公园)等知道“120”急救电话的只有三分之一;各种职业的人群中,“120”急救电话知晓率最高的是消防队员,为80%,而民工只有13%;(二)在身体受到疾病等意外伤害后知道常见意外疾病自救互救知识的比率为:知道昏迷后正确处理的比率只有45%,知道高空坠落伤正确处理的比率为71%,知道触电后或煤气中毒后正确处理的比率为87%。北京地区1996年也作过类似的调查,其中“120”急救电话的知晓率比上海这次调查的结果还要低。

从上海和北京地区的有关调查,可以知道部分城市公众对最基本的急救知识缺乏必要了解。其实“120”急救电话在日常急救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上海自“120”急救电话开设以来,平均每天接电246次。近两年有44例心跳、呼吸骤停者经120急救电话接报后,得到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治疗而获救。据专家估计,城市中由于不知道急救电话而延误救治时机的情况不在少数。

现在城市中造成猝死的原因主要是心脑血管疾病和意外事故(如车祸、工伤、水灾等)。美国每年约有35万人发生心脏性猝死,占全部死亡原因的1/4。我国没有有关统计,但心脏病突发危及生命的情况比较常见。这些人最需要得到及时的医疗救治。心脏性猝死和颅脑外伤救治的关键在发病最初的一个小时内,心跳、呼吸骤停者如果在4—6分钟内没有恢复有效的血液循环,就可能出现脑细胞不可逆的死亡。而专业医疗急救人员很难在数分钟内就到达现场,出现这些情况不仅要迅速寻求医疗单位的救治,在现场的人员应该立即开始简单的救治,争取抢救时机。

对于危重病人急救的要点可以概括为“ABC”。“A”就是保证呼吸道通畅,“B”就是保证足够的通气量,“C”就是保证血液循环。昏迷后病人容易出现舌后坠,堵塞呼吸道造成窒息,即使人工呼吸也不能使其得到足够的通气量,所以首先要将其头后仰、将下颌前移,然后再进行下一步救治——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对于车祸、外伤等所致的骨折、大血管破裂出血者,首先要进行压迫止血(在破裂处靠近心脏一侧的血管压向邻近的骨骼表面),其次将骨折的肢体用木板捆扎固定后再向医院转运;如果不及时现场止血而忙于转送医院或等待急救车,病人在途中就可能因失血过多而休克甚至死亡。曾经有一些脊柱外伤患者因为在搬运过程中方法不得当而加重损伤终身瘫痪。对于触电事故先要切断电源。对于煤气中毒者第一步要作的是将中毒者搬到空气新鲜处。为提高救治危重急症的成功率,政府应该建立完善的急救体系,而公众也需要了解必要的急救常识,如应该如何与专业的医疗急救机构联系以及如何在现场进行简便有效的救治,这两方面都很重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